学生成长

Student growth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成长 >
践学课堂——细品人生百态

时间:2015-09-25    浏览:

 

 

    左金蓉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课堂精彩,细细回味,可看到这节课之所以精彩的缘由。

       一、精彩来自精准的文本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传统课文,传统的说法是“小说艺术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认识是“小说真实的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而后一种说法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几近演绎成了为菲利普夫妇鸣不平。诚然,设身处地地为菲利普夫妇着想,他们的难处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但引导学生同情甚至赞同他们的想法与做法,就不能让人苟同了。左老师紧紧抓住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重点品味,也是着意引导学生懂得,在迫使小人物常常表现出劣性的社会氛围中,人还是要努力“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的,就像若瑟夫那声“我的亲叔叔”的默念,良知是应当坚守的。

      二、精彩来自精当的思维点拨。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这似乎是共识,但近年来却被忽略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关注了感受与体验,理性分析的分量不足。左老师的课堂上多处出现了精当的思维点拨,启发着学生的智慧。在与学生的亲切交流中,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出现误差,左老师便会以一个相连的反问,触发学生重新思考,并自行更正。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左老师善于把握与学生交流中的思维点拨契机,以自然贴切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找依据,得结论,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形成真正良好的阅读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教学总是有遗憾的,优势的凸显,常会伴生着相应的缺失。正是因为左老师以一条主线巧连课文,因而,有些离主线略远的细节就被忽视了。如,一家人星期日到栈桥漫步、父亲请姐姐姐夫吃牡蛎、父亲与船长的搭话等,都能折射出法国虚荣的市井心理。小人物对财富的渴求,多半不过是对虚荣心的满足,这恰是其悲凉之处。同样,重于理性分析,又不免淡化了感性体验,即便是对若瑟夫付钱的细节的感悟,也显得仓促了,倘能引导学生换位体会若瑟夫的心情,学生感受到的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