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

Curriculum reform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课程改革 > 教学研究
聚研共思,双新引航

时间:2024-11-25    浏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北师大新教材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引领着数学教育的潮流。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初中数学区级公开课在新都区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由谭金国名师工作室共同承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思维盛宴,感受数学章头课的魅力,和学校优秀教师一起探寻新教材之新。


图片1.png


第一个环节是由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吴晓潇老师执教的章头课《4.1线段、射线、直线》公开课。课堂以课前预习、课中学生自主探究的讲解模式呈现,过程中利用视频展示、游戏互动、动手操作等方式完成授课,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课程内容,形成对第四章整体章节的构架。



图片2.png


图片3.png


寻教材之新,晰章头之意,今天文雯老师带来了她和张霞老师对新教材背景下的章头课的一些思考。以2024年北师大教材的结构特点开启本次讲座,同时也阐述了章头课在新教材背景下的不可替代性与重要性,同时文雯老师结合一线授课经验,也给出了七年级上部分章节章头课的设置路径。笃定前行研教学,行稳致远共成长,我们将继续研读新教材、新课标,持续性学习如何上好一堂章头课。尽好“传道”责任,增强“授业”本领,提高“解惑”能力。


图片4.png


接下来是由三原外国语学校古子亮、杨海菲老师带来的《基于新课标、新教材下的教学“实战”反思与感想》,古老师通过对新教材的实际使用,他深刻地体会到它在理念和结构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带来了挑战,也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数学思维的形成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这一点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新教材强调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高度契合。


图片6.png


基于以上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引入了很多生活化的情境。古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化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以及小组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有理数及其运算”中,通过温度变化等情境设计,使学生直观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增强数学抽象与建模能力;在“整式及其加减”中,利用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符号的意义,掌握运算规则,提升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学实践与新课标要求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图片7.png


古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新课标和新教材为课堂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化和探究式的课堂设计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不仅要设计适合的活动,还需在课堂中实时引导学生解决多角度的问题思考,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图片8.png


最后,新都区初中数学教研员陈维杰老师总结: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吴老师的初中数学课亮点颇多。教学目标设定精准,涵盖多维度且贴合新课标;教学内容紧扣新教材,整合拓展合理,以实例引入,讲解深入;教学方法多样,小组合作与多媒体运用得当,体现学生中心;教学过程流畅,各环节紧密衔接,评价多元且有针对性。然而也有可提升之处,如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深度挖掘教材思想方法,提高课堂生成资源利用率。

 同时,对于新都区初中数学教学,陈老师基于新课标与新教材提出以下几点期望:需强化教师培训学习交流,借助多样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注重教学资源整合共享,校际合作并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探索,针对教学问题研究并应用成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并重视综合素养培养,以应对机遇挑战,提升教学质量,助力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