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2 浏览:
01倾听与尊重,搭建信任桥梁
基于尊重的交流方式,可以让双方建立信任,为之后的沟通打好基础。
注重倾听:每天留出15分钟与孩子聊天,专注倾听而非评判,用“你应该”代替“你觉得呢?”。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适当放权(如选择兴趣班、规划周末活动,房间整理等),培养责任感。
尊重孩子的隐私:避免无故窥探孩子的个人物品或私人信息。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独立性,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亲子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用选择权代替命令:不说“马上写作业!”,而说“你想先做数学抄写,还是先背英语单词?”(二选一的范围可以在你接受的选项内)
02科学引导,培养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不是天生特质,而是通过后天练习强化的“心理肌肉”。
抗挫力训练:通过家庭游戏、家务劳动等让孩子体验适度失败,引导其反思而非指责。例如下棋时不刻意让子,鼓励孩子从输棋中总结经验。
正向反馈:多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如“你坚持每天背单词真棒”),而非仅关注成绩结果。
多参加体育锻炼:劳动也是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渠道。父母应引导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或者陪着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植入“成长型心态”:具备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认为事情做得好不好,取决于他们是否努力,与自我无关。在表扬孩子时,不要表扬孩子的聪明,而要表扬孩子的努力。
03营造健康家庭环境
健康家庭不是永远和谐,而是让孩子知道:即使犯错、吵架、失败,这里依然会给他/她充电的勇气。
夫妻关系和谐:父母间的尊重与包容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性与人际交往模式。
周末半日家庭活动:每月选一个周末上午,共同完成一件事(买菜做饭、大扫除、爬山等)
营造“试错安全区”:用温柔的语句替代责备,让孩子知道“犯错不可怕,解决就行”。
减少学业内卷:避免盲目增加课外作业,与学校配合,合理安排学业,通过步行接送、亲子运动等增加互动。
定期家庭会议:通过家庭会议,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而孩子也可以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家校心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