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03 浏览:
4月成都二诊成绩出炉,一匹黑马闯入群雄并起的成都民办学校前十榜单,三原外国语学校在今年的突围,在很多人看来是意料之中,原因在于去年轰动成都教育界的大事——原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曾成彬辞去公职加盟三原。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校长曾成彬
这位曾经创造过川附奇迹,将学校一本率从18.10%提升至77.5%(2016年86%),高考成绩直逼四七九的名校长,在加入三原的一年多时间里,给这所四川省最早创办的私立学校之一,注入了新的活力。
1、首次回应离开公办:
30年公办教育生涯,想尝试新的体制
从2016年辞去公职到三原,曾校长几乎不曾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一直沉在一线教学,此次也是首次向新浪四川回应离开公办加入三原背后的原因。
近几年,成都多所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陆续辞职到民办,被外界舆论解读为公办学校的一种危机,但在曾校长看来,从他1984年在公办学校任教以来,没有公办教育的平台和历练,也就没有自己管理能力的提升,公办、民办各有优势,并无优劣之分,两种教育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教育要遵循的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都是一致的。”
“在公办30多年了,有时也想尝试一下民办,给自己一个挑战,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有走出来的自信。”在知天命的年纪,选择二次创业,曾校长也坦言有压力,“在全新的体制下,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压力也更大。”
为什么选择三原呢?17年前三原是最早的一批民办学校之一,曾校长看重它屹立17年的坚实基础,17年培育起的优秀师资队伍,个体差异发展思想,以及三个追求——“追求个体生命活力,追求个体品德高尚,追求个体学业成功”的教育理念,与自己本身的教育主张有共鸣。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一年之后,再回头来看,曾校长说:“在民办学校体会很多,收获很多,走出来二次创业是有价值的。”
2、二诊成绩惊艳家长圈、学生圈
艺体活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此次二诊,再次证明了这位以抓教学闻名的校长实力,三原一举晋升到成都名校十强,但曾校长却并未太多谈及二诊,他说自己坚信这届学生成绩会有较大进步,但还没注意到排名这件事。反而在说到三原的特色艺体活动、素质教育,曾校长是津津乐道。
艺术·外语节的学生表演
三原的“三个追求”理念,第一个就是追求个体的生命活力,对艺体教育,学校首先保证开足、开齐艺体课,连高三也不列外。还提出了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在毕业时能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今年初一是学习口风琴,之后每一届都会有不同,让学生自己来选。
清华美院老师指导三原学生画画
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锻炼,学校也是想尽办法增加趣味,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课间除了跑步,健身操,曾校长说,还会加入花式跳绳、排舞,变化着来。
精神饱满的大课间
艺体光学、练不行,还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别的学校开两天运动会,三原开一个月的体育节,还有为期2个月的艺术·外语节,1个月的读书节,未来还要增加科技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员参与是三原的价值追求,所以凡是学生会的项目都被加入,集体赛、单人赛,每一个学生至少都能参与2个以上的项目。
3、再造一个三原奇迹
五年计划实现弯道超车
如今,成都的民办教育群雄并起,所有学校都面临着一个挑战——新高考、新中考,将是教育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
面对新挑战、新机遇,三原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提出“构建以学生为圆心的服务型校园”目标,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实施十大项目,涉及到管理、师资、教学、德育、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学生,曾校长提出了三原学生校园生活样态的“三个希望”,“学习时,用心专注、分秒必争;锻炼时,生龙活虎、挥汗如雨;活动时,积极体验、自信表达。”
三原的课堂
这一年,三原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治管理上下了大力气,提出“早到先学,入室即静”的要求,周末不补课,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行动计划,老师用微信、QQ远程监督。大课间、食堂、晚自习、寝室都有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沉迷上网玩游戏,甚至旷课,管不好自己,其实从中学就应该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积极体验,自信表达”在三原也玩出了花样。除了体育节、艺术·外语节这样的舞台,每周升旗仪式有班级展示,形式不限,天马行空。每天中午20分钟还有学生自我展示,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都可以分享。“上台紧张、表达不畅,多锻炼几次就好了”,刚开始老师们觉得舍不得,时间宝贵,但曾校长说,“实践的锻炼、活动的体验,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升旗仪式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三原从“培养、引进、聘请”三管齐下,让老师们走出去参加学术活动,申请教研活动承办权,放开心态,还办起了三原讲坛,聘请专家、优秀教师来讲座,上示范课。
曾校长把川师附中对教师、干部队伍的严格、规范、高标准的制度也带到了三原来。所有干部都必须到一线上课,每个学期至少要听40多节课,包括曾校长在内,“必须深入一线,管理才能落地。”
4、与学生零距离
校长信箱一年上百封学生来信
为了离学生更近,曾校长把办公室从行政楼搬到了教学楼,每天至少巡视校园3、4次,7点10分到校,先到各个教室去看学生上课前的情况,大课间去看一看,中午到食堂看一看,上晚自习时再看一遍,还不定时到宿舍和学生们聊一聊,问一问,了解学生的诉求。
曾校长与学生家长交流
在和新浪四川的谈话间,曾校长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的是厚厚的一沓纸,这些都是曾校长这一年多收到的学生来信,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家长的信,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校长信箱会放在正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上百封信中很多还有红笔做的标注,每一封信提出的建议,曾校长都会直接或找相关负责人解决,“即便有的意见不合理,还是应该尊重他,给他答复为什么不行,有的意见是合理的,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合理诉求,暂时改不了的也要解释原因。”
三原首次在初三推行分层教学时,需要更换寝室,许多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一名学生在信中写道:“当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伤心,如果连寝室都分了,那我们就等于和相处三年的同学都断了。”在学生的建议之下,学校最终采纳了学生们的意见。
学生写给曾校长的信
课桌旧了、早餐馒头太多了、换任课老师了、班里学习氛围不够浓……事无大小,在信里,学生们大胆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与校长零距离交流。
“在高中的半年多时间里,我欣喜地看到三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我们能更安心地学习,更开心地放松。”
——高一学生
“从您来到三原后,孩子回家经常谈及学校的变化!我们从孩子的言谈中知道了您的多项改革措施,从这些措施我们看到了三原浴火重生的希望!”
——三原的家长